学院要闻

学院要闻
首页 > 学院要闻

传媒学院举办人工智能背景下传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师资培训


7月2日上午,“人工智能背景下传媒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师资培训”正式开幕。本次活动由鹤壁章欢科技有限公司主办,燕京理工学院传媒学院承办,并得到了微影星火数字传媒产业学院的支持。培训活动为期三天,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邀请业内专家学者授课,吸引了多所兄弟院校近百位传媒专业教师参加。

开营仪式

燕京理工学院传媒学院院长张炜教授在开幕致辞中强调,人工智能正以颠覆性力量重塑传媒教育与实践。他指出,本次培训旨在把握AI机遇,推动教学创新与产教融合。张院长阐述了AI的核心价值:赋能教学改革,包括生成个性化内容、突破资源限制、升级实操闭环;驱动影视专业发展,提升创作效率并验证人机协同;引领产业变革,催生新业态、重构商业模式、激活传统产业升级。他特别提到AI在国赛获奖案例中的关键作用,以及数字人IP等新型人才能力矩阵的构建,并强调AI是传媒教育的“加速器”而非替代者。他呼吁参与者通过沉浸式学习掌握AI时代教学密码,共同推动中国影视教育发展。


燕京理工学院传媒学院副院长孙传林教授在发言中指出,AI技术正深刻变革影视教育,有效破解传统教学中高成本、高门槛的实践困境。他主张通过虚拟制片全流程模拟(如在《视听语言》课程中直接用AI生成画面与声音)来培养学生用影像叙事的核心能力,使其摆脱设备与场景限制。同时,孙教授强调AI能弥合理论与实践的割裂,例如通过三维动态图解析空间关系、声音分解技术深化认知,重塑教学认知金字塔。他呼吁教师转型为“善用AI的联合教育者”,并引用塔可夫斯基的观点提醒:AI是“更锋利的刻刀”,但电影的本质仍是雕刻时光的艺术,创作者必须坚守对故事、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洞察。


教师代表王淑贤老师分享了人工智能(AI)对其摄影专业实践教学(如微电影创意、广告与宣传片摄影、摄影造型课程)的深刻革新。她强调AI能突破学生创意局限,快速生成多元化剧本和设计方案(如共创剧本讲座、获奖辣条广告案例);解决实践资源限制,用虚拟场景道具丰富摄影造型教学;并赋能学生职业发展,使其掌握行业趋势所需技能。同时,她明确指出AI是辅助工具,创意构思、艺术审美和人文关怀仍需学生锤炼,并呼吁共同探索AI深度融入教学,培养兼具技术能力与艺术素养的传媒人才。


专家主题分享

徐敬宏(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围绕“AI技术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与挑战”展开讲解。他强调了在使用AI工具撰写论文时,必须高度重视学术诚信与引用准确性,避免因技术错误影响学术成果。他指出,尽管AI技术极大便利了论文写作,提高了效率,但也带来了对独立思考能力的削弱,提醒研究者应保持批判性思维。他详细阐述了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三类方法——探索性、描述性与解释性研究,并强调实证研究在推动学科发展的关键作用。他还分析了大语言模型在新闻生成、内容分析、信息分发等环节的实践案例,探讨其在提升研究效率与丰富方法体系方面的潜力,并提出了AI应用中的伦理、文化适应与技术门槛问题。


王潇(AIGC制作人、编剧) 分享了“AI驱动下的剧本创作实验与未来趋势”。她展示了AI在图像生成、故事设计与对话构建等方面的具体应用经验,强调AI创作模式不仅需要技术支撑,更依赖创作者对导演、美术、剪辑等多领域的综合理解。她分享了通过多轮提示词优化与团队协作完成内容生成的过程,以及面临的模型不稳定、创意局限等挑战。王老师指出,随着AI模型的迭代,创作者可以借助技术完成更高效和多样化的表达。她认为AI将成为影视内容生产的重要工具,传媒教育应尽早引入AI素养与实践能力培养。


宋凯(高校AI知识树公益社群发起人,创意设计技能课程开发专家) 聚焦“AI视频生成的流程与工具生态初探”。他详细介绍了从脚本撰写、角色设定到视频剪辑的全流程应用,演示了如何利用DeepSeek、微度、寂寞、可灵等平台工具高效生成分镜脚本、图像、口型匹配及成片内容,并指出通过优化提示词与三视图设计可提升角色一致性和视觉效果。宋老师分析了AI技术为视频创作带来的高效与可复制性优势,以及面临的背景失真、角色形象不统一等局限,比较了多种工具的使用成本和适用场景,强调AI将成为短视频创作不可忽视的辅助力量。


殷凡东(金屿山海合伙人、上市公司内训专家) 以“AI工具赋能新媒体内容运营的实战路径”为题,以“小红书”平台为例,系统讲解了AI如何贯穿新媒体内容的策划、生成、分发与变现全过程。他提出“从工具到变现”的核心思路,强调通过构建标准化提示词模板、合理选用AI创作工具(如DeepSeek、即梦、可灵等),可实现高效、高质量的内容产出。他介绍了5W1H模型在图像生成中的应用,以及智能体与办公流程自动化工具在内容运营中的作用,指出未来新媒体从业者需具备“创作者+策划人+技术使用者”的复合型素质及内容高效变现能力。


王赟姝(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师、大学生AI艺术季秘书长) 以大学生AI艺术季为核心案例,阐述了“AI艺术竞赛驱动产教融合的实战范式”。她提出“艺智同构,共创美学”理念,强调通过构建主赛道(影像、歌曲、交互)与特色单元(动画、科幻、国风、科普)的双轨模式,结合中关村科学城等产业资源,激发学生跨学科创作能力。她介绍了利用企业合作工具深化创作、参与暑期夏令营优化作品等方法,以及“多赛道申报策略”与“严格原创合规审查”的关键准则。王老师指出,未来传媒艺术人才需具备“创意策划+技术应用+产业转化”的复合型能力,其分享为实践教学与前沿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对接提供了竞赛与孵化模板。


主题展览

为呼应人工智能与传媒教育的深度融合,本次培训于7月3日晚7点特别举办了“F的幻想▪我们的仲夏夜之梦”主题展览。展览集中展示了动画与网络新媒体等专业学生运用AI创作的系列作品,呈现艺术与科技交汇的创新表达。展览分为AI图像创作区、动画作品展映区、定格动画与色彩构成区和立体构成区,不仅是课程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AI赋能创作的教学实验成果,激发了学生的创意表达,也为教师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素材。

本次培训是学院在AI与传媒融合方面的积极探索,也是传媒学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举措。未来,燕京理工学院传媒学院将继续深化AI与时代的融合,加强与相关高校和企业的合作,推动AI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