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要闻
燕京理工学院举办非遗纪录片论坛:探索田野方法,实践影像传承
非遗纪录片论坛
2025年5月28日星期三,由燕京理工学院传媒学院的邀请到央视著名纪录片导演寒冰为传媒学子举办了“非遗纪录片的田野方法论”主题讲座,为学生们带来非遗纪录片拍摄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分享。同时也为接下来的央视8K超高清纪录片的拍摄做了详细的介绍。本次活动由传媒学院导演专业承办。现场吸引了慕名而来的大批热爱纪录片拍摄的传媒学子。讲座由导演专业负责人黄鹏老师主持,分为主题讲座,互动问答和现场招募三个环节。
主题讲座
寒冰老师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论述:
非遗与手艺:从概念到影像
寒冰导演从非遗与手艺的概念辨析入手,强调手艺不仅是谋生的技艺,更是文化的活态传承。他对比了手艺与工艺品的区别,指出手艺产品以实用性为主,而工艺品更注重审美价值。这一观点为学生们理解非遗纪录片的拍摄对象提供了清晰的方向。
田野调查:人类学方法的实践应用
在讲解纪录片拍摄逻辑时,寒冰导演重点介绍了田野调查(Fieldwork)的核心作用。他提出“以人物为圆心”的调研模型,鼓励学生深入非遗传承人的生活环境,挖掘其与社会、文化的关联性。他还提到“真正的纪录片不是网上查资料,而是走进田野,用镜头记录最真实的故事。”寒冰导演的分享让学生们对纪录片创作有了更深的思考。
拍摄实战:细节决定成败
论坛上,寒冰结合自身执导《百年巨匠》等纪录片的经验,详细解析了非遗纪录片的拍摄要素,包括制作流程、环境考量、手艺人背景调查等。在谈到拍摄逻辑时,她提出:"手艺人、作品、制作过程、传承脉络缺一不可。寒冰导演告诉同学们:"真正的纪录片创作必须走出课堂,深入田野。每个镜头都应该带着问题意识,每个画面都要传递文化温度。" 他还特别强调镜头语言的纯粹性,还建议学生多运用特写镜头,突出主体信息。“好的纪录片不是靠华丽的技巧,而是靠真实的细节打动观众。”
互动问答
在热烈的提问环节,学生们就纪录片创作中的实际问题向寒冰导演请教:
有同学关注纪录片剪辑技巧,寒冰建议:"剪辑不是简单的拼接,要建立叙事逻辑,让每个镜头都服务于主题。"
有同学提出真实性与戏剧性的平衡问题,导演回应:"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但可以通过叙事结构和镜头语言增强观赏性。"
有同学提出动物纪录片拍摄难题,寒冰导演建议:"提前做好预案,用空镜头营造氛围,解说词要建立在扎实调研基础上。"
有同学和寒冰导演探讨纪录片的生活性与艺术性,导演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要在真实记录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提纯,但不能为了艺术牺牲真实。"
有同学还询问了接触手艺人的途径,寒冰导演分享经验:"从地方文化馆入手,以学徒心态真诚交流,很多老艺人都愿意传授技艺。" 并表示很愿意带领同学一起接触到这些传统的手艺人。
结语
传承文化,影像助力本次论坛不仅为燕京理工学院的学生提供了与行业专家交流的机会,也为非遗文化的影像化传播注入了年轻力量。我校未来将继续推动此类实践活动,助力学生提升专业能力,用镜头记录和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坛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落幕,学生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期待将所学应用于未来的创作中。